許多人對海外職場、美國生活充滿無限憧憬,好像和外國人一起工作、在國外生活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實則不然~就讓小編現身說法,告訴大家我在紐約的奮鬥經歷和心酸血淚史吧!
長達近半年的無業遊民生活,終於在小編到新公司第一天報到落幕!是的~小編花了快六個月的時間、投了上百次履歷,才在紐約找到一份全職工作(full-time job),(這樣你還懷抱著如夢似幻的美國夢嗎?)
在千辛萬苦拿到offer後,接下來好戲才要上場:
當你在跟老闆討論工作進度時,找不到適當詞彙描述想法怎麼辦?午餐時,同事們大聊某本小說如何經典、某個節目超級有趣、某個滑雪勝地雪質多好,你有把握跟得上大家的話題嗎?
接下來就和大家分享小編是如何來到紐約、求職以及在紐約的工作求生守則!
曼哈頓奇緣的開始-海外工作求職辛酸血淚史
2015年五月,我從紐約的視覺藝術學校School of Visual Arts(SVA)畢業,一秒從藝術學院學生的身分被打成無業遊民。值得慶幸的是,因為F1學生身分,在完成學業後可以取得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這個在美國合法工作的資格,至少短時間內不用煩惱簽證問題。
認真說起來,我並不是一開始就胸懷大志想在美國發展的。我的一個義大利同學就是個很好的對照組:「SVA只是我在美國找工作的一個跳板而已。」他曾這樣跟我說過。
從入學時他就擬定好策略:兼顧課業之餘,還同時進行找工作的大業。當多數人都還沉浸在大蘋果五光十色的新鮮生活時,他早就開始在和其他公司面試了。反觀我呢?畢業後還先跑去美國西岸玩了幾個禮拜,回來後才真正開始我的紐約求職之路。
我的求職方式其實蠻土法煉鋼的,說起來沒什麼訣竅,就是大量地投履歷。每天我都在各大求職網站流連,看到符合我條件和興趣的機會就投,半年來投了沒300個也有200個職缺,最後有拿到面試機會的不到10個,就可以知道這機率有多低了。
以一個具備美國學歷,但沒有國際知名代表作的普通國際學生來說,這個情況可以說相當正常。首先,美國人通常優先考慮自己人,一來沒有簽證問題,二來雙方母語都是英文,也不會產生溝通上的阻礙;就算考慮採用外國人,也是歐美學生較有優勢,因為兩邊的語言和文化相近甚至共通。
而亞洲學生裡,只有日本人稍微拔得頭籌,台灣人(以及其他亞洲人)只能說完全輸在起跑點。所以就我的經驗來說,投履歷是求職過程中最讓人心灰意冷的關卡。
只要能拿到面試機會的入場券,我認為台灣人不亢不卑的態度、彈性靈活的性格,在美國面試是具有某種程度上的競爭力的。也因此通常在面試後,我一舉拿下工作的機率就大幅提升。
我想這可以間接說明一件事:其實你沒有想像中那麼弱!相對於亞洲式挑柿子般的面試,我在美國所經歷過的面試經驗,比較偏向公司想了解你這個人「適不適合成為他們的工作夥伴」的面談,因此能產生認同感,聊得開心會是一個面試成功的指標。
平凡如我,半靠著強運、搭配不屈不撓的精神雙管齊下,還真讓我在人人趨之若鶩的曼哈頓島上找到我的夢幻工作,旅美動畫師的奇幻旅程,出發!
初嚐大蘋果滋味-職場菜鳥海外工作歷險記
上班第一天,我的直屬上司Dan忙著安頓我,馬不停蹄地帶著我東轉西繞,跟每個同事介紹我,讓我和大家打招呼,走完一圈後指派了一些文件和作品讓我參考。
當我在公司守則的檔案上快速點了兩下滑鼠,等著文件開啟時,有個聲音從我背後傳來:「嗨!我聽說妳的個人作品讓Dan和Robert印象深刻,也可以讓我看看嗎?」
轉頭一看,是張掛著友善笑容的白人女生臉孔,褐髮溫順地編織成辮,碧綠色的眼眸像小精靈一樣閃閃發亮。呃...她叫什麼名字來著?Kelly?Natalie?還是Sarah?
明明五分鐘前才拜過碼頭,當時全體人員不超過25人,我卻怎麼也無法把名字和人臉串連起來,宛如失智的狀態更是延續了好幾個禮拜,誰叫我的同事們來自世界各地,宛如小小聯合國,名字五花八門不說,有些我連怎麼拼都不太確定。
又因為我是整個公司「唯一」的外國人-「唯三」的另兩位,韓裔的Jane和華裔的Kathy都在美國土生土長,我彷彿成了工作室裡的珍禽異獸,每個人三不五時都要圍過來聊上幾句,我的座位堪稱是公司人氣最旺的觀光景點。
我一方面對這些表示友善的社交互動心存感激,另一方面卻又感到些許尷尬。在美國,「你來自哪裡?」開啟對話就像是日本人老愛聊天氣一樣自然;但是從相隔七千多英里之外遠道而來的我,遇上這話題卻很容易成為句點王。
當我在腦中搜索著同事A隨口蹦出來的一個地名時,同事B已經興奮地開始分享曾經去該地度假的經驗,接著同事C插話說起該地的新聞,大家心有戚戚焉地附和完各自解散,我只能自我安慰這是免費的聽力練習。
還有一次早會,CEO聲稱為了減少部門之間的隔閡,現場提案接下來每週早會都讓一個人介紹自己目前的工作內容與進度,我立刻被欽點為第一位幸運兒。
所有眼睛一致注視著我時,措手不及的我其實腦袋一片空白,舌頭打結,硬擠出喉嚨的永遠是最基本的句型,簡直像是幼稚園生的成果發表會,事後當然對自己慘不忍睹的表現很不滿意,好想念在台灣能夠暢所欲言的那個自己。
所以說,這口大蘋果嚐起來是什麼滋味?答案是:酸酸甜甜,沒有想像得那麼順口,但是忍不住還想再咬一口!
美國工作哪裡好?-海外工作優點缺點大評比
即使發生了數不清的文化衝擊和語言笑話(或者尷尬),一年比一年還要難擠進去的簽證窄門,還要接招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種種困難與挑戰,是什麼讓我、以及千千萬萬在這兒載浮載沉的紐約客咬緊牙關、硬著頭皮,繼續一口接一口地啃咬著這顆大蘋果呢?
紐約-毫無疑問是這顆星球上最知名的都會區之一,這個具有無限可能的城市,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群,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是不是會在電梯裡遇到某上市公司的CEO;也可能一起閒聊打屁的同事們各自身懷絕技,是週末兼差知名電音DJ、正在準備下個月個展的畫家、或是出版了好幾本小說的業餘作者...。
每個人有好幾重身分,我因此發現各式各樣的生活方式與豐富多元的想法,也更加發掘自己不同面向的可能性。
身為一個動畫師,很容易被想像成下班就直接回家、平日消遣就是對著動畫科科笑的阿宅;但在這裡,結束一天的工作後,動畫師可能接著去練拳擊揮灑汗水,也可能換上洋裝踩著高跟鞋趕場看百老匯秀。
生活有很多必須,但你有絕對的權力去選擇過怎樣的生活。
另外我覺得和台灣(或是普遍亞洲公司的生態)很不一樣的是,美國同事之間沒有明顯的階級感,上至老闆、下至實習生,大家都能平起平坐地互相討論。
在我找到這份full-time job之前,我曾經在布魯克林的一個工作室裡實習過,名義上是實習,我和所有正式員工一樣能參與各種會議,公司也很鼓勵所有人有意見就發表。
而從一些不經意的細節也可以看出這點:開會時的座位採先到先入席制,不會因為我是實習生而必須像小媳婦一樣在牆邊罰站等所有人先行入座;公司的免費午餐日也理所當然地被算進一份;我所負責的工作基本上和正職設計師一樣,並不會因為實習而需要打雜。
少了潛在的繁文縟節,讓我有同樣身為團隊一員的感覺,也更能專心在自己的工作領域上。
最後是Work-Life Balance(工作與生活平衡),這點也許是讓很多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美國工作文化」,但我必須說句公道話:「其實不是每個美國公司都這麼有人性!」。
美國很大,其中不乏福利制度不健全的企業,更不用提許多雇用外國人的公司,打的就是在「絕對弱勢」的外國人職員身上盡其所能地佔便宜的主意。
排除這些老鼠屎,在美國工作通常蠻強調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猶記得我進公司第一個星期,幾乎每天都是全公司最後一個離開-公司表定下班時間是下午五點半,而我當時通常六點走!
在台灣上班,老闆/上司沒走,底下的菜鳥應該都不敢關機先走吧?我的同事中,有一位跟我同期的設計師動輒就傳e-mail告知同仁Working from Home(在家工作)。老闆的反應呢?只要他能保持作品品質並且跟上工作進度,我們老闆對他在家工作的寬容度超高。
換個地方,換個腦袋-海外工作心態調整很重要!
想像中酷到不行的紐約白領上班族,其實是由很多"遜斃了"堆疊而成。以上所分享的只是我的個人心得,即使是通則常態,也會有例外的可能。
說穿了,我也只是換個地方上班,和在台灣工作的朋友們沒什麼不一樣,工作上同樣面臨大大小小的挑戰;只是身為外國人,還多了簽證等身分問題需要處理,也必須不斷調整自己,以便更好地適應當地環境。
真要說起來,一開始是蠻辛苦的,所以能承受並化解心理壓力的能力對於在海外工作者十分重要。在這之後才開始慢慢能享受與各種文化背景互相碰撞擦出的火花,察覺自己的心態、跟著改變和成長,是我認為跳出舒適圈工作最棒、甚至會上癮的一件事!如果在看完這篇文章,你還懷抱著熱血想勇闖亞美利堅合眾國的話-歡迎來到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