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彩妝史|1930年代的女性走在潮流尖端,她們獨領風騷佔領大家的眼球

1930s-taiwan-cosmetics

文章重點

  • 關於1930年代
  • 台灣1930年代的彩妝趨勢
  • 台灣1930年代的髮型趨勢
  • 台灣1930年代的穿搭趨勢
  • 台灣1930年代彩妝潮流演變史
  • 台灣1930彩妝潮流|總結

台灣女性進入了新時代,她們的彩妝和髮型告別了古早風,到了1930年代,世界趨向更激進的生活方式,臺灣仍處於日本統治時期,政治民主、經濟發展、文化論述都因接納西方文明後,呈現蓬勃情景,自然也反映在彩妝時尚。接下來就讓小編介紹1930年代台灣女性的妝容特色吧!

關於1930年代

1930s Taiwan Formosa 1930年代 台灣 打狗 高雄

圖片來源

時序來到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剛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發生,這時期既沉默又暗淡,但在這令人絕望的年代,人們沒有忘記對於時尚的追求,反而爆發出奪目耀眼的火花。

台灣1930年代的彩妝趨勢

1930年代 台灣女性 服飾

圖片來源

關於這時期的化妝,1930年代的彩妝趨勢,重點在於表現細緻柔美的五官和臉部的立體感,運用色彩的深淺來做修飾,化妝線條以「圓」的線條為主,圓的眼影、圓的腮紅、圓的口紅,細緻且帶有弧形的眉型,表現出溫柔婉約的女性美,細緻且優雅的睫毛更為眼部增添了不少的光采、魅力。

台灣1930年代的髮型趨勢

1930年代 燙髮機 髮型

圖片來源

這1930年代時期流行的髮型由於「The permanent-waving machine」(燙髮機)的開發,燙髮技術開始引進,出現燙髮的技術,捲髮也逐漸流行,特別強調了「捲曲而僵硬」的造型,作為當時女性最時髦的髮型款式,電夾熱燙的波紋、紋路非常有規律,日本統治中後期也有許多台灣人到日本學習髮型與美容專業(美容師),當時燙髮的價錢,大約是新興職業婦女一個月1/4或1/3的薪水。雖然一開始民眾對於冒著蒸氣的夾子有些卻步,但接受之後,便開始流行起波紋顯著的S型捲度及小捲度的紋理,讓自己的髮型呈現捲俏。

台灣1930年代的穿搭趨勢

服裝方面,到1930年代左右,洋裝才算真正在台灣普及,雖然這時期許多年輕人已經穿起洋裝,但對於老一輩而言,成群的洋裝女孩嘻笑玩鬧還是有礙觀瞻。1931年有一則剖析臺灣摩登女孩(modern girl)的文章,描述當時在街頭上,時常可以見到三五成群的短髮女孩們手牽著手,穿著日治摩登女性必備的裝扮之一、能讓足部線條更為豐美的白色高跟鞋,配上輕薄、透明到可見到肌膚的柔紗洋裝。

1930年代 台灣女性 美妝 彩妝 服飾

圖片來源

直到1930年代中期,西服洋裝愈發普遍,不只少女,一些教職員也穿起洋裝,甚至是旗袍,穿著的女性不再限於出身上層家庭者,一般中層家庭中的女性也紛紛開始穿起洋裝。到了中後期,旗袍開始在台灣風行起來,即使皇民化運動已經有些苗頭,但帶著中國風的旗袍還沒開始被禁,所以許多經濟上能負擔的起的女性,便會裁製一兩件企圖趕流行。

 

1930年代 臺北 台灣女性 和服 kimono

圖片來源

然而旗袍很快地被警務單位列為「挑發性服裝」,所以和服在1930年代進入皇民化運動後大力提倡,目的是為了讓台灣人更能走向日本化,開始鼓勵女性穿著和服,像是公務員家眷、學生、藝旦、女給等等都是被獎勵的對象之一,也會在女校裡教授如何縫製、穿著和服,訓練相關的穿著禮儀。

1930年代 台灣女學生

圖片來源

至於制服,1930年代時期小學女學生及高等女學校的制服已全面西化,小學女生穿著連身裙,內搭襯衫。高女或家政女學校,上身制服多數都是海軍領,夏天是白色或淺色,冬天則是深藍或深色。下面搭的裙子多數是百褶裙。

台灣1930年代彩妝潮流演變史

1930年代 台灣 化妝品 複合粒子 明色化妝水

圖片來源

說到1930年代時期的化妝品和化妝品廣告,《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5月24日第7版的化妝品廣告不僅刊登歐美的流行美容法教學,連現今常見的「複合粒子」的詞彙當時也出現在廣告上。在這1930年代時期,臺灣報紙上的化妝品廣告裡的女性形象幾乎全面被摩登女性所取代,這些為廣告代言的女性幾乎露齒而笑,她們在姿態方面常以手勢來象徵進行某種活動。在情境設定方面,廣告描述她們生活的樣貌更為多元化,常見的是上山、下海、健行或搭車兜風。

台灣1930彩妝初期

Utena面霜廣告 1930年代

圖片來源

因此1930年代的化妝品廣告圍繞這些摩登美女的洋溢活力,以及多元化生活情境。刊登於 1938 年 7 月 16 日《臺灣日日新報》的「Utena」(佑天蘭)面霜廣告。這則廣告左側是一名露齒而笑,雙手往上舉,作伸展姿態的泳裝美女,右側大標題寫著「強力的美肌作用可完全防止日曬皮膚過敏」。

中間的文案有兩段,第一段為:「Utena 面霜與其他粗劣的乳液相差很遠,擦上去就能清爽的融入肌膚,矯正皮脂分泌過剩的問題,完全防止痘痘以及疹子的同時,還具有強力的美肌作用,能夠預防肌膚過敏或是細紋等,培養有精神的健康年輕肌膚,是肌膚容易疲勞的夏天絕不可缺少的乳液。」

第二段為「過度的日曬或是海風吹拂是造成肌膚粗糙的原因,上山下海請帶著作為防曬乳液最理想的 Utena 面霜。強力的美肌作用能夠完全的保護肌膚遠離紫外線防止日曬,保持緊實的年輕肌膚。有了這個乳液,一整個夏天都能夠安心的享樂。」

1930年代廣告 utena cosmetics

圖片來源

這樣的廣告刻劃出來的女性是積極且具有行動力,使用本產品能讓女性可以無所顧忌地享受戶外生活,即使是日曬也不畏懼。「年輕健康」則是這則廣告意欲建立的女性美論述。

台灣1930彩妝中後期

1930年代 化妝品廣告

圖片來源

然而到了中後期,尤其是1937 年 7 月中日正式交戰之後,戰爭陰影已經籠罩著臺灣人的生活,身為廣告主的企業也必須要透過媒體傳遞對於戰事以及皇軍的支持。刊登於 1938 年 7 月 30 日第三版《臺灣日日新報》的「Master」面霜廣告,廣告女主角請來日本電影女明星桑野通子,廣告右方的大字標題是「給予鍛鍊肌膚時的滿滿營養」,中間以「明星夏季日記」為題的文案寫著:「(我)想起佐野周二先生在戰地的炎熱,就算出征時也帶著(Master 乳液)一點也不覺得浪費。這個夏天要戰勝炎熱,鍛鍊出健康的美肌…什麼都沒有準備的肌膚受到夏季強烈紫外線的侵襲就像受到轟炸一般,就像是被海上荒鷲所襲擊的漢口一般亂七八糟…」

1930年代 日本

圖片來源

佐野周二是當時被徵召服役的日本男演員,而主標題強調肌膚需要「鍛鍊」,廣告文案接連出現「戰地」、「侵襲」或「襲擊」、「轟炸」等戰爭相關字眼,廣告將夏天的炎熱與日曬視為敵軍威脅,將受紫外線照射的皮膚比喻為受到名為「海上荒鷲」(指當時的日本空軍飛行員)攻擊的中國漢口,顯然是受到當時中日交戰時新聞報導的影響。

Michiko Kuwano ad 1930年代

圖片來源

代言的桑野通子當時年僅二十三歲,以甜美形象著稱,符合1930年代日本化妝品廣告的普遍特徵,就是積極利用電影流行文化,以明星作為廣告的視覺訴求,化妝品廣告也同樣欲建構以桑野通子的年輕健康形象,但達成理想美的情境已經不再是戶外活動,保養或化妝也不再是以滿足自我為基調。廣告裡的女性只露出了臉部嚴肅的表情特寫,與「戰爭」主題相關的名詞及比喻,經由符號的刻意運作,消弭了強調女性自我的價值,「昭和摩登」常見的享樂主義氣氛在化妝品廣告變少了。

台灣1930彩妝晚期

1930年代 タンゴ油性白粉廣告

圖片來源

到了晚期,為因應戰爭帶來的物資短缺,臺灣總督府從上到下,開始推行各種節省資源的策略,化妝品呼應戰爭時期所帶來的存款及資源緊縮,並將節約的對象導向「時間」,為的是帶出化妝品能夠縮短時間、達成「三重美」的簡易化妝論述:看看《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13日第 8 版的「タンゴ」油性白粉廣告,「タンゴ」具有三重美作用,能在短短五分鐘內完成非常美麗的妝容,廣告文案為:
「タンゴ」油性白粉的特性就是不需要乳液、化妝水、白粉等一道道手續。
1. 作為乳液有高度的營養
2. 作為化妝水有高度的調理肌膚效果
3. 作為白粉有健康魅力的美肌效果
節約觀念推翻了上個時期化妝品廣告積極建構的多重化妝順序的論述。

台灣1930彩妝潮流|總結

回頭來看1930年代,當時的台灣受到西方文明思潮巨大的衝擊,同時西方先進娛樂也被日本人引進台灣,讓台灣逐漸形成新的都市流行文化,台語流行歌曲搭配華爾滋、狐步等節奏,台灣部分都會年輕女性隨歌曲節奏,追求她們的新世界、自由戀愛,然而這樣輝煌的時代卻在日本發動中日戰爭後,成為絕響,在戰火中落幕。

cover via:1&2&3